N
EWS
新聞資訊
|
綠能纖材(重慶)科技有限公司座 機:023-62593599 郵箱:gecm@sanjiagecm.com 網(wǎng) 址: xuanmengchuanmei.cn 地 址:重慶市巴南區(qū)花溪街道紅光大道73號附22號 |
|
天然纖維素種類及其結(jié)構(gòu)纖維素是地球上最古老、最豐富的天然高分子,是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、人類最寶貴的天然可再生資源。纖維素化學與工業(yè)始于160多年前,是高分子化學誕生及發(fā)展時期的主要研究對象,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果又為高分子物理及化學學科創(chuàng)立、發(fā)展和豐富作出重大貢獻。曾經(jīng)有一個時期,因為纖維素的水敏感性、難溶及難熔性,石油化工合成產(chǎn)品和材料的興起,對纖維素研究的興趣有所減少,但20世紀70年代后,因為石油危機及合成化工原料的緊缺,價格不斷上漲,并隨著在世界范圍內(nèi)對環(huán)境污染問題的日趨重視,價廉物豐、可生物降解、無毒、生物相容性好的可再生纖維素資源及其衍生物的研究、開發(fā)和應(yīng)用又迎來了第二個春天。 一、纖維素的來源與種類 早在1838年,法國植物學家Anselme Payen用木材,經(jīng)過硝酸、氫氧化鈉溶液交替處理分離出來一種結(jié)構(gòu)均勻的白色物質(zhì),首次將其命名為cellulose,即纖維素,意指細胞破裂后所得到的物質(zhì)。直到1932年才由 Sdaudinger 確定它的聚合物的形式。 作為地球上最為豐富的天然有機可再生資源,纖維素來源于綠色的陸生、海底植物和動物體內(nèi)。植物纖維素又根據(jù)來源分為棉、木、麻和各種秸稈植物纖維素等多種類,是植物纖維細胞壁的主要成分;另外還有一些是來自動物細菌、海底生物和各種動物體內(nèi)的動物纖維素。纖維素主要存在于綠色植物世界,通過光合作用,植物每年可合成的纖維素有數(shù)億萬噸,其中木漿纖維素約100′106t,棉纖維素12′106t,對于纖維素醚工業(yè)生產(chǎn)來講,根據(jù)各國資源差異,所用的原料纖維素主要來源是這兩大類。 在我國,纖維素醚制造廠家主要采用棉纖維素,即常講的精制棉。來源主要是除去長絨后殘留在棉籽殼上的長度小于10mm的棉短絨,經(jīng)過精制后得到的。棉籽上的棉短絨富含纖維素,含量約65%~80%,其余的成分是脂肪、蠟質(zhì)、果膠和灰分等。精制的目的就是通過化學處理除去這些成分和雜質(zhì),得到纖維素含量 99.5%的精制棉,過程是在精制棉廠完成的。精制首先是將棉短絨原料經(jīng)過開松、除塵后,浸于稀的燒堿溶液中在壓力下加熱蒸煮,以除去脂肪、蠟質(zhì)、殘留的籽殼、果膠和灰分等,同時破壞纖維的外層初生細胞壁,使細胞發(fā)生擴脹,也能夠降低纖維素的結(jié)晶度,增大纖維素纖維間隙與其比表面積,有利于提高棉漿的化學反應(yīng)能力。蒸煮后的漿料再經(jīng)過洗滌、除砂、打漿、漂白、脫水和干燥等工序,最后得到纖維素含量合格的精制棉產(chǎn)品。纖維素含量主要是指a-纖維素含量,其定義是在20oC時不溶于17.5%NaOH水溶液的高分子的纖維素。 木材中含有35%~45%纖維素,其余的為半纖維素(25%~35%)、木質(zhì)素(20%~30%)、脂肪、蠟質(zhì)、殘留的籽殼、果膠和灰分等,比較復(fù)雜。 由于氣候和地域的差異,各個國家所擁有的木纖維的種類也有所不同,世界主要天然木纖維來自各種軟木和硬木,在美國南部的混交林中主要是硬木類,有白樺(Betula sp.)、白楊(Populus tremula和P.tremuloides)、橡樹(Quercus sp.)、橡膠樹(Nyssa sp.)、楓樹(Acer sp.)和山毛櫸樹(Fagus sp.)等多個品種。北半球的軟木林帶包括俄羅斯、北歐、加拿大和北美部分地區(qū)。亞洲和歐洲的主要針葉林,有東西伯利亞的落葉松(Larix sibirica)、歐洲赤松(Pinus silvestris)、挪威云杉(Picea abies)。北美主要有白云杉(Picea glauca)和黑云杉(P.mariana)、香脂冷杉(Abies balsamea)、Jack(P.contorta)、黑松(Pinus banksiana)等。美國有鐵杉(Tsuga sp.)、花旗松(Pseudotsuga sp.)、還有西部和南部的松樹,南部松樹主要有Pinus taeda, P.elliottii和P. palustris等多個品種。 除了天然林,還有一些人工種植的軟木和硬木品種,如生長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Radiata松樹(Pinus radiata)。種植在亞熱帶地區(qū)的許多桉樹品種在制漿造紙工業(yè)中也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其它各種非木材纖維原材料,主要是禾本科植物,如谷類稻草(大米、小麥等)秸稈、甘蔗渣和竹子等,形成了重要的纖維來源,但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。 利用木材制得纖維素漿粕方法有幾種,但目的都是將半纖維素、大量殘留的木質(zhì)素溶解,再漂白后去除殘留物,最后得到高a-纖維素含量的高純度漿粕。主要有亞硫酸氫鹽工藝、亞硫酸鈉工藝和預(yù)水解Kraft工藝。各種亞硫酸制漿工藝脫除木質(zhì)素,實際是以二氧化硫為主,改變陽離子種類、溶液pH值和蒸煮溫度。酸性亞硫酸氫鈣制漿工藝遍及全球,但由于化學再生時產(chǎn)生不溶性的硫酸鈣,使用受到限制。后來,引入所謂的可溶性陽離子,如鎂、鈉和銨離子,溶液pH值從傳統(tǒng)的亞硫酸氫鈣工藝的1~2,增加到亞硫酸氫鎂工藝的5,甚至達到亞硫酸氫鈉/硫酸氫鈉工藝的堿性條件。 酸性亞硫酸氫鹽工藝和改進的兩步或三步亞硫酸鈉工藝,如Rauma工藝,在很長時間內(nèi)曾對溶解制漿業(yè)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,酸性亞硫酸氫鹽工藝還一直沿用。多步法工藝的主要特點是亞硫酸氫鹽/亞硫酸鹽階段和堿性階段交替進行。工藝可以堿性階段開始或結(jié)束,后一種需要選擇堿性提取以降低殘留的半纖維素含量。 Kraft制漿工藝是世界范圍內(nèi)常用的工藝,并作為評定紙板木漿等級的主要工藝。為了得到溶解木漿級產(chǎn)品,在Kraft蒸煮前進行預(yù)水解。預(yù)水解是在 140~170℃下對木材碎片進行蒸汽處理或用水蒸煮,或者在110~120℃用稀酸處理。蒸汽或水處理可以破壞木材中的乙酰基和甲酸基,形成乙酸和甲酸,使木材的pH值達到3.5,以促使木材成分解聚,隨水解時間和溫度不同,質(zhì)量可減少5%~20%。近一半軟木半纖維素,主要是葡甘露聚糖,水解后就溶解,但木質(zhì)素幾乎不發(fā)生變化。而相對來講,大量硬木木質(zhì)素溶解了。如果延長水解時間,纖維素發(fā)生變化,又會導(dǎo)致a-纖維素產(chǎn)量降低,使更多的木質(zhì)素縮合。也使得在工藝后期去除木質(zhì)素較困難,需要更強的堿和更高的溫度。在預(yù)水解階段木材損失20%~22%,山毛櫸(fagus silvatica)可得到較高的a-纖維素含量(95%~96%)。增加木漿的預(yù)水解和Kraft蒸煮溫度,可減少處理時間,同時在a-纖維素含量相當?shù)那闆r下粘度明顯降低。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,由松木和樺木得到的a-纖維素含量(稍低于96%)相同,而桉木則稍高于97%,粘度同硬木漿大致相同,但明顯高于松木漿。 原料從軟木到硬木,工藝從酸性亞硫酸到堿性預(yù)水解Kraft法,現(xiàn)代溶解木漿生產(chǎn)工藝得到很大的發(fā)展。使用硬木可生產(chǎn)高a-纖維素含量的木漿,且易實現(xiàn)完全無氯漂白(即TCF工藝過程,是指各工藝階段都沒有含氯物加入)過程漂白。然而歸根結(jié)底,性能優(yōu)良的再生纖維素要求纖維素活性高,a-纖維素含量高,聚合度分布窄及其溶液粘度容易控制等。 表1匯集了幾種來源不同的纖維素及其衍生物的重均分子量Mw和聚合度DP。 表1. 部分纖維素和衍生物的Mw和DP范圍
來源不同,纖維素的分子量的大小及其分布會直接影響材料的強度、模量和撓度等力學性能、溶解性能、老化性能與化學反應(yīng)性能。測定纖維素分子量的常用方法有黏度法、滲透壓法、超速離心沉降法和光散射法等。 |